Friday, February 1, 2013

[Coachella 2013 A to Z] Biffy Clyro


2010 年,在發行白金銷售量的 Only Revolution 之後,蘇格蘭樂團 Biffy Clyro 的主唱兼吉他手 Simon Neil 說,他仍然覺得他們像是默默無名,等待被發覺的樂團一般。面對眼前的成功,他們不像一般人有的狂喜,那是因為,這是一條長遠追求以後的成功。組成於 1995 年,當時還是 15 歲的 Simon Neil 找到了貝斯手 James Johnson 組團演唱,他們不久後找來了 Johnson 的雙胞胎兄弟 Ben 來擔任鼓手,就這樣,Biffy Clyro 組成了。

今年年初,Biffy Clyro 發行最新專輯 Opposites,有人相信這將是他們創作過最多面向的專輯,一張將他們推向成功的作品。而有人相信,Opposites 是 Biffy Clyro 逐漸下降的音樂成果,繼前一張 Only Revolution 以後再度趨向大眾口味而喪失他們原本風味的作品。然而,當他們 2013 年歐洲體育場巡迴的門票一個個在開賣幾週內接著完售的現象持續著,聽眾的支持似乎替兩種相反的意見選出了勝者。

在簽下主流 label 之前,搬到 Glasgow 的三人已經發佈過三張專輯:Blackened Sky、The Vertigo of Bliss、Infinite Land。音樂裡帶著橫衝直撞的節奏以及 Riff,歌曲有時會有優美的 Ballad 或像是流行搖滾那樣的曲風,現場演唱會用盡力氣彈奏的精彩認真態度,Biffy Clyro 在歐洲早已累積了一定的人氣以及支持。終於,在 2007 年發行的 Puzzle 為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排行榜的第二名銷售專輯、他們的第一張白金銷售專輯。但是 Puzzle 卻也是他們最衝動、最頑劣、像是 Foo Fighter 一樣嘶吼的吵雜卻也是最有自我意識的一個作品:Life is a problem because everything dies 開頭像是隨時要爆發的炸彈一般挑戰心跳的節拍、 挑釁一樣的 Who's Got A Match? 以及美式搖滾那樣的 The Conversation Is...。錄音期間,Simon Neil 經歷了母親去世的黑暗期,整張專輯的詩意似乎是創作人最不敢碰觸的,但聽眾聽到的是人性中最深刻的親情以及愛意。

黑暗還有憤怒像是 Biffy Clyro 一直以來貫穿作品的主題,但這似乎大多搖滾樂團共有的特徵。是什麼樣的東西讓他們與其他樂團不同?曾經有人說過,Biffy Clyro 像是一股「當凱爾特滿溢情操,反抗貶低扭曲的加爾文教義以及工業化」後的成品。在音樂上,Biffy Clyro 內心的喧噪混合激情(也許是對人生的)愛慕,彈出的音樂有著獨立搖滾的纖細,又帶有衝擊力道的快感。在專輯 The Vertigo of Bliss 中,Bodies in Fight 是 punk 的嘶吼,Ideal of Heights 一連串的吉他堆疊讓人好奇接下來的旋律會有怎樣的走向,但是卻又有 Questions And Answers 溫柔情歌的曲調搭配 Simon Neil 清晰的聲音,The Vertigo of Bliss 是一張充滿矛盾的作品。

但是矛盾卻又引人好奇的音樂。Biffy Clyro 的音樂風格有 Foo Fighters 的影子,有 Weezer 的遺跡,他們不像一般英國搖滾樂團總是陰鬱帶點鼻音,確也不是鐵血金屬那樣的狂躁血腥,也許是蘇格蘭這個地方孕育出不同的類型?提到音樂上的影響,Simon Neil 卻給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在他們生長的環境下並沒有太多的樂團能夠真正影響他們。聽起來像是過於誇張的自大,但是卻又不難在他們的音樂裡得到證實,究竟有什麼樂團能夠完全放進 Biffy Clyro 的作品裡然後稱作影響?

也許又該談回去 Puzzle 這張專輯?已經有了穩固支持群的 Biffy Clyro,在 Simon Neil 母親去世的影響下創作了這張專輯,Biffy Clyro 作了改變,但不是為了符合潮流或是增加知名度:畢竟他們已經依照自己的想法成長了三張專輯,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為了名氣而改變?在 Puzzle 裡,Biffy Clyro 像是要自我成長那樣的改變,音樂的廣幅增加,合唱團氣勢的合音還有弦樂器的加入,Puzzle 的成功只是讓世界開始注意 Biffy Clyro 的啓端。

2009 年的專輯名稱是取自美國作家 Mark Z Danielewski 同名小說 Only Revolution:背景設定是兩個不會年老的青少男女 Sam 以及 Hailey,他們穿梭於時間的空間裡,嘗試在歷史的各個時刻改變校正事件的發生。故事的敘述方式有兩個人稱:Sam 與 Hailey,Hailey 與 Sam。而這樣的書寫方式像是詩集一般又充滿自我的意識,讀到其中,經常懷疑起故事敘述狀態的真實性還有確定感:一部因讀者解讀的方式而改變的作品,一部結局似乎也是開始的謎題。而專輯像是 Biffy 前所未有的時刻,開頭 The Captain 由隊伍的踏步聲帶入一聲戲劇性的吆喝,像是行軍曲一樣的 Bubbles 和情感豐富的 Mountain 讓人聯想到站在萬人體育場舞台上的 Biffy Clyro,三名赤裸上半身,白皙的皮膚繡上各樣刺青的三個人,鼓動台下的聽眾推擠吶喊。Only Revolution 帶來的是成功,更大的場地演出,更多的音樂節邀約,更多的歌迷以及支持。


但是即便是成名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2010 年聖誕節,收錄在 Only Revolution 裡的歌曲 Many of Horror 被選秀節目 X Factor 冠軍 Matt Cradle 重新改名為 When We Collide 作為出道單曲發行,發行當週獲得了排行榜的第一名,但是 Biffy Clyro 原作一開始發行只拿到第八名的位置。爭議的風波掀起一陣嘩然,但對於他們來說這並不是一件會對他們有什麼改變的事件:人們也許會因此更加注意,但是最終結論還是看誰擁有實力。況且,如果你會去購買 X Factor 的作品就代表你不是一個真正的音樂歌迷,不是嗎?

聽起來像是狂放囂張的言論,但是認識 Biffy Clyro 的話並不會訝異於他們這樣的自信,因為他們從不跟隨主流,不去迎合潮流,那是 Biffy Clyro 不曾改變的特質。當唱片公司第一次與他們接觸錄製專輯時,對方肯定他們的音樂,但是希望他們能改掉這個荒誕的團名:來源像是某個芬蘭裔的足球員的暱稱,還是某個紀念品商店裡像是嘲笑醉漢的酒杯。他們拒絕了對方的要求,因為即便只有十個歌迷認同這個團名,他們的音樂還有態度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改變。也許是因為這樣的態度,在眾多音樂選擇的市面上,Biffy Clyro 總是有著一群堅強死忠的歌迷,即便他們已經在 Wembley Stadium 演出萬人的舞台,Biffy Clyro 給人的態度是親近,而他們也不時覺得自己仍然是 underdog 一樣。


2013 年 Biffy Clyro 推出最新專輯 Opposites。也許是他們最成功的專輯,可以遇見更多的 Ballad 編曲,更加豐富的聲音:令人感到驚奇的 Black ChandelierStingin' Belle 裡最終段加入的蘇格蘭風笛,也許在別人眼中是 Biffy Clyro 更加趨近主流的代表,但是我們是否有想過,也許是主流市場越加趨近他們自我的改變?音樂的本質從來沒有更改,真正變動的是聽眾的心。

2 comments:

  1. Have found 4 amazing songs from this album and would like to buy it!

    ReplyDelete
    Replies
    1. it's released on 1/28.
      you can find it on Amazon (imported version)
      not sure when they will do a US pressed
      they are supporting muse at msg in april
      you won't be disappointed to see them live :0)

      Delete